本文轉自:解放日報
從易
去年,香港TVB推出的聚焦中國脫貧攻堅偉大工程的紀錄片《無窮之路》贏得如潮好評,被國家廣電總局評為20部“2021年度優秀海外傳播作品”之一。
今年,《無窮之路2:無價之?!罚ㄒ韵潞喎Q《無價之保》)推出,再度贏得關注與熱議,以豆瓣9.5分的高分收官。
《無價之?!肥菍Α稛o窮之路》的延續,繼續關注國家的民生工程,這一次將視角聚焦于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通過跟隨節目組一行5人歷時兩個多月,走遍了全國十多個省市的蹤跡,來記錄國家與各地百姓用心守護大自然的動人故事?!盁o價之保”寓意的是,好的生態環境是“無價之寶”,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無價的。議題十分宏大,而《無價之?!烦晒Φ貙⑵浔憩F得引人入勝、感人肺腑。在筆者看來,秘訣就在于“三真”:真看、真聽、真感受。
第一是“真看”,真正去親歷,真正用眼睛去觀看。很多環保紀錄片采用的是無主持人模式,直接用攝像頭去捕捉一切。兩季《無窮之路》則讓觀眾跟隨著主持人陳貝兒的鏡頭和眼睛去見證一切?!叭ツ昱捞焯?,今年爬天山”——去年的《無窮之路》,陳貝兒穿梭6個省份深度探索中國脫貧之路;今年的《無價之?!?,陳貝兒的行程更加密集,一路上山又下海,有風雪怒吼也有烈日炎炎。
這種“沉浸式”體驗的拍攝方式,讓觀眾跟隨陳貝兒親歷這一切,去目睹藏羚羊宏偉的遷徙,去乘船艇巡邏長江,去感受庫布齊的風沙,去海南潛水了解當地保護珊瑚的情況……生態重建之路這樣的宏大主題,變成真實可感的經歷,觀眾直觀地感受到生態環境“破壞—重建”之間的強烈反差——破壞太容易、重建太困難,生態建設的艱辛由此體現,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亦充分彰顯。
第二是“真聽”,去聆聽為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而無悔付出的一個個普通人的聲音,讓宏大的命題始終擁有一個平民化、人文化的視角。
節目第一站來到可可西里,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藏羚羊絨非常值錢,可可西里的藏羚羊遭受盜獵者前所未有的殺戮。1992年,索南達杰號召一批藏民保護藏羚羊。兩年后,他不幸死在盜獵集團的槍下。索南達杰的妹夫扎巴多杰接過反盜獵的責任,也為保護可可西里犧牲了。節目訪談了索南達杰的兩個外甥即扎巴多杰的兒子,如今他們是無人區中兩個保護站的站長。雖然舅舅和父親都因為反盜獵而犧牲,他們依然勇敢地承擔起父輩未竟的使命,繼續保護可可西里,在無人區一守就是20多年。不適宜人類生存的無人區條件非常惡劣,高寒、缺氧,保護站只能靠太陽能發電、靠燒煤取暖、沒有水洗澡,但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堅持了下來。
誠如紀錄片支持人所說:“我們知道英雄人物就好像一個標簽,你了解了他的事跡,可他還是高高在上的,你或許很難和他同頻,但是很難得,我們找到了索南達杰的外甥,還有索南達杰的同學,我們希望透過身邊人,更立體地來看看這樣的精神人物,我們普通人就會更有感覺,更能感受到英雄的可貴?!薄稛o價之?!返摹罢媛牎?,讓英雄的形象在普通人的訴說中更加豐富、有血有肉,讓觀眾感受到一股浩然正氣。
第三是“真感受”。從《無窮之路》到《無價之?!?,主持人陳貝兒延續了她真性情、有溫度的采訪,無論到什么情境、采訪的是誰,她都很好地融入其中。她不怯于表達自己的感情,直率地向對方回應自己的情緒,感動了就落淚,欽佩了就主動握住采訪對象的手,或者給對方一個溫暖的擁抱。得益于她的真感受,觀眾很容易就進入她交流的情境,與她同頻共振,與她感同身受。在一定程度上,陳貝兒代表的是在城市里長大的年輕人的視角,他們往往經由網上信息、報紙新聞、別人口中去了解一些時代的宏大主題,腳離真實的土地比較遙遠。從《無窮之路》到《無價之?!罚忠淮胃S著陳貝兒“上山下?!保际欣锏哪贻p人或許可以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己與大自然是如此休戚與共,明白環境保護是每個人的責任。
以鮮活動人的敘事,讓紀錄片抵達人心、觸發行動,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環保事業中,力所能及地為環境保護多出一份力,這應該就是紀錄片《無價之保》無形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