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獨行月球這么火
美國著名的新聞網站“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簽署行政令,將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實施制裁,以阻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未來發射月球探測器到月球。在中國和印度分別發布新一輪太空政策后,全球范圍內掀起一股太空熱。“在我國,每年3月5日都是中國航天日(CCS-15)。”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黃志恒介紹,今年是第22個中國航天日,是“嫦娥四號”任務最后一次月面測控飛行。作為全球首個實現月球軟著陸和采樣返回的國家航天任務,“嫦娥四號”將把人類送到月球背面,為月球背面資源探測和科學研究提供重要支持。月球月球探測任務將圍繞三大科學目標開展地球系統和太陽系結構及演化研究;獲取和研究月球及太陽系內部結構和演化特征;開展對月球及太陽系其他天體及其運行規律研究。
-
1地球系統和太陽系結構及演化研究
地球系統的演化研究,是人類對全球環境變化及其影響機制做出的最有說服力的科學結論。其研究對象包括地球,即太陽系;研究地球內部在其軌道上運行或繞太陽運行的行星(主要有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及圍繞其運行的彗星和行星(包括木星和海王星)等,這些天體為地球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環境信息,以幫助人類實現地球系統演化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對人類而言,地球是太陽系中離太陽最近最遙遠的天體,它周圍有龐大的天體圈,還有無數其他天體或運行軌道在太陽系內。其中最大的天體為天王星,它約占地球質量的0.9%;其次是小行星帶中數量最多的小行星,其質量占全部小行星質量的20%左右,有6顆被稱為小行星帶中的“明星”小天體。與彗星(與其他天體相連)不同,行星上沒有大氣,無法進行光的輻射觀測,更不能進行生物研究。因此,通過對行星系統研究來理解太陽系結構、對太陽系各天體及其運行規律進行研究對于理解太陽系演化至關重要。月球作為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而又離太陽最近的天體之一,可以說又是與太陽相對最接近、空間距離最遠、資源和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天體。
-
2獲取和研究月球及太陽系內部結構和演化特征
據介紹,探月工程自“嫦娥一號”以來,共完成6次月面軟著陸任務,完成了中國首次月面無人采樣返回任務、首次近月探測任務、首次月面軟著陸任務、首次月面巡視勘察任務等六個首次科學目標任務,對我國空間探測技術和科學研究水平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嫦娥一號至嫦娥四號實現探測器全月面軟著陸后,我國已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月球探測體系,形成了從地面到空間的多點對月探測和全月觀測能力;并建成了包括我國自行研制的“嫦娥一號”探測器、“嫦娥三號”探測器和“嫦娥四號”探測器在內的系列月面無人采樣返回艙方案;研制出我國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激光測距測月系統——環地月L2點激光測距測月系統,實現了中國在空間領域從技術到應用的跨越;掌握了國際首個實現月面軟著陸和回填的月基低頻射電頻譜資源探測數據包(SAR),獲得了豐富的科學成果……這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為我國未來在月球探測領域提供了重要支持和技術儲備。為什么只有月球背面?黃志恒表示,這是因為地球有自己的自轉周期,與太陽有個非常相似之處,只是太陽公轉一周為21天,而地球公轉則為32天(與月亮不一樣)。
-
3開展對月球及太陽系其他天體及其運行規律研究
根據月球探測任務的科學目標,我國還將開展對月球及太陽系其他天體及其運行規律研究。黃志恒說,在月球背面著陸可為月球探測工程獲取月球科學數據奠定基礎。嫦娥四號任務成功實現了人類探測器在月球正面軟著陸,并采集了大量樣品,同時還獲得了大量月球樣品中的物質成分。這些樣本包括月壤、月核、塵埃及少量月塵樣品,為進一步開展月球物理研究提供重要依據。我國還將在月球背面建立月球科學數據處理中心,并發射月球軌道探測器至月面開展科學觀測。